黨建之窗
塞罕壩精神系列報道之二:塞罕壩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她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圍場縣境內。歷史上,這里就地域廣袤,樹木參天,遼金時期被稱為“千里松林”,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后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云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塞罕壩地區(qū)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新中國成立后,林業(yè)部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和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1962年2月,決定建立林業(yè)部直屬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確立了四項建場任務:(1)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產中、小徑級用材;(2)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chuàng)造條件;(3)研究積累高寒地區(qū)造林和育林的經驗;(4)研究積累大型國營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
60年代的塞罕壩,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五種極端環(huán)境于一體,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剛剛建場的塞罕壩,沒有糧食,缺少房屋,交通閉塞,冬季大雪封山,人們便處于半封閉、半隔絕的狀態(tài);沒有學校,沒有醫(yī)院,沒有娛樂設施,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建設者們,除了簡單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幾乎一無所有。通過塞罕壩兩代人近50年的艱苦奮斗,在極端困難的立地條件下,在140萬畝的總經營面積上,成功營造了112萬畝人工林,創(chuàng)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跡。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11.4%提高到現在的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塞罕壩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營造起了全國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的人工林林海,譜寫了不朽的綠色篇章。如今,建場時營造的樹苗,已經變成了浩瀚林海,正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效益,造福著當地,澤被著京津,恩及著后世。
1、經濟效益。
建場以來,累計向塞罕壩林場投入3.49.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5億元,林場自籌0.99億元。截至2009年底,林場有林地面積112萬畝,林木總蓄積1012萬m3,林木價值40多億元,林木每年生長增加蓄積80萬 m3,增值3億元,多年來累計上繳利稅近億元,現林場固定資產3億多元,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塞罕壩資源總價值為152.9億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44。
2、生態(tài)效益。
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維護京津生態(tài)安全。中國林科院2007年核算評估,塞罕壩每年可產生120億元的生態(tài)服務效益。
3、社會效益。
一是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勞動就業(yè)崗位,有力地帶動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二是示范帶動作用;三是取得重大社會影響,在人才培養(yǎng)、科技推廣與示范、生態(tài)與思想教育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傳播了生態(tài)文化,弘揚了生態(tài)文明。
塞罕壩精神:艱苦創(chuàng)業(yè),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愛崗敬業(yè)。
塞罕壩精神內涵:塞罕壩精神是以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核心,以科學求實和開拓創(chuàng)新為支撐,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yè)為價值取向的一個完整的精神體系,她既充滿了塞罕壩人獻身“綠色事業(yè)”的豪情壯志,又體現了塞罕壩人特有的理想追求。